楞严经在线网
楞严经在线网
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
主页/ 其他因果故事/ 文章正文

为一切众生服务,自己一无所求,得多大的福?

导读:为一切众生服务,自己一无所求,得多大的福?经论上我们也常常看到,所谓是「佛佛道同」。这个「道」就是存心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心,都是这个心,真心。我们学习,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...
为一切众生服务,自己一无所求,得多大的福?

经论上我们也常常看到,所谓是「佛佛道同」。这个「道」就是存心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心,都是这个心,真心。我们学习,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「从根本修」,根本就是真心。世间人,不学佛的人我们就不说了,学佛的人很多,他们也常常读经,也常常听讲,听的遍数也多了,为什么还不肯学?为什么还改不过来?譬如我们对人不真诚,我们没有用真心待人,我们没有用诚意待人,为什么?我们仔细思量观察,不外乎是怕吃亏。「别人对我都是虚情假意,我对人真诚,那我不是吃亏了吗?」这一个错误的观念,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不能成就,不但是不能证果,连开悟都没有做到。

所以古人常常教导我们:「吃亏是福。」吃亏不是祸,吃亏是福,这个话很有味道。肯吃亏的人,肯以真心诚意待人接物。他的福在哪里?这个经上讲,『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』。你看到这个经文,听到这个说法,摇摇头:「恐怕靠不住!」你的疑惑没有断掉,唯恐吃亏,因此你的希求就不能兑现;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你求不到。原因在哪里?刚才说了,「感应道交」,感是要用真诚心才有感,然后才能得到回应。我们的心不真、不诚,说老实话,这个心不清净、不平等。这样的心,他也有感,感来的是什么?感来的是灾祸不是福,这正是诸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说的: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。」我们的心想不善。我们的言语没有离开世尊所讲的四种口过,言语不善,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。

细心想一想,反省、检点我们从早到晚这一天所做的事情,实在说,我们比不上袁了凡。了凡先生每天晚上反省,将这一天他的善记录下来,恶也记录下来。善,从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凡是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,是为社会众生可以做好样子的,那都是善;如果随顺自己烦恼习气,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模范的,这是恶。每天记录下来做一个比较,看看我们是善多还是恶多,然后再仔细观察,是善的力量大还是恶的力量大,天天在这个地方求改过。所以了凡先生的命运转过来了,福报也自然现前了。命里面没有功名,他得功名。那个时候的功名,考取举人、考取进士,这是功名,现在的话称之为「学位」。他命里头没有学位,他得到学位了;命里面没有儿女,他也得到儿子;命里头短命,他也延长寿命了。他命中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他活到七十四岁。由此可知,命是自己造的,福是自己求的。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,应该晓得怎样学习。了凡先生所学习的,还是人天小的果报。我们今天口里说得是不错,是要希求成佛作祖无上的果报,但是我们的行谊连了凡居士都不如,我们的果报能现前吗?

我们要想想,我们到底从哪里去学?人要真干!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了。首先第一桩大事情要求的,人与人怎么相处,你先把这一桩事情做好。在家庭里面,这是我们生活最小的社会,我们如何跟父母相处?如何跟兄弟姊妹相处?夫妇如何相处?子女如何相处?诸位晓得,这叫大学问。然后推广,如何跟邻居相处?如何跟街坊相处?如何跟你所认识一切亲戚朋友们相处?我们的积功累德,从这个地方才能落实。我们的存心,念念要为别人著想。在家庭里面,起心动念为父母著想。我做儿女的,为父母著想;做先生的,他为妻子著想;做妻子的,为先生著想;做父母的,为儿女著想;他不为自己,他想别人,这里面就有功德了。怎么是功德?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。

今天许多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常常感慨:这个社会家不像家,国不像国。什么原因造成的?人与人的关系搞坏了,只知道为自己想,不知道为对方想,这是错误的根本。所以从一个家庭推广到外面是社会,为社会、为众生、为国家、为世界,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自自然然就露出来了,你的言语、行为不必去学,自然就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,你的言语行为就是社会大众的榜样,社会大众的模范,我们要从这里下手。学佛先要把人做好,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了,再进一步,我们要跟自然环境把关系处好。环境里面归纳起来,不外乎一切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我们也一样的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他们,依报随著正报转。

无量宝藏为什么会自然发应?是众生心行感得的。这个话是真的吗?真的,一点都不错。为什么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:「依报随著正报转。」依正是一不是二,这个道理太深了,懂得的人不多,但是它是事实真相。千万不要认为自然环境跟我们人没有关系,那就错了,完全差错了!自然环境是人心变现出来的。心善,环境善好;心恶,环境就不善。这个道理,确实佛经说得比一般书籍说得多,说得好,说得透彻,唯有我们深入经藏,依教奉行,才能够体会得,才能够证验得。

这些小动物有灵性,我们用真诚的心就能够跟它沟通,蚊虫蚂蚁都可以沟通的,真诚心。真诚的标准是什么?诸位看过《了凡四训》,《了凡四训》云谷禅师有说到,他拿画符念咒来做比喻:「一念不生谓之诚。」当中夹杂一个妄念,心就不诚。一个妄念都没有,这个心画符符灵,念咒咒灵,念佛佛也灵,确实感应道交,当中障碍、阻隔没有了。我们今天画符符不灵,念咒咒也不灵,念佛佛也不灵,什么原因?夹杂著妄念在里头。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,「不怀疑,不夹杂,不间断」,这个话说的是容易,做起来不容易。

因此,古德才给我们说:「念经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」为什么?经太长,要想不夹杂妄念,难!咒比经短,短时间可以控制自己不起妄念;但是咒跟佛号比,咒还是长。佛号「阿弥陀佛」四个字,「阿弥陀佛」这一句里头决定不夹杂妄念,这一句就灵;我们念十句,十句里头确实不夹杂妄念,这十句佛号就灵。我们提倡的「十念法」道理就在此地,不必教你念得很多,很多一定夹杂了;希望你每天念的次数多、时间短,时间短里头不夹杂,这个功夫就得力了;慢慢的,再把时间加长,这个事情急不得。现在我劝诸位同修一天念九次,你念上三个月、念上半年,你一天念十次、念二十次,这就有进步了。三年之后,你每天能够念上三十次、四十次,你的功夫不断在进步,这不是退步,这是好现象。所以著急不得,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例外的,「欲速则不达」,要慢慢的来培养。

要想功夫得力,首先要懂得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。《般若经》上教导我们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所以对於身心世界、万事万物应当放下。放下不是不做,这一点千万不要误会;不为自己,我们要认真努力做。做什么?帮助别人。学佛要靠缘分,用现在的话来说,要靠机会;缘分就是机会,我们要替初学的同学们制造机会。这个地方建道场,请法师在这边长年讲经,建念佛堂,都是给同学们制造机会。有没有为自己?没有,这就对了;为初学制造机会,决定不为自己,这就叫行菩萨道,这叫真正放下。

所以放下的是自己,提起的是别人;帮助别人,这要提起,不能说把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放下了,那就错误。凡是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的事情,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;只要尽心尽力,这个事情做成功了,圆满,做不成功,也圆满。那是什么?那是外面的缘分。譬如我们这一次办培训班,在去年与中国佛协,我们签订一个意向书,几乎落实了。中国佛协将同学的名单都寄到居士林来,二十五位同学,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,现在他们不能来,我们的功德圆满了。他们不能来,我们也圆满

。他们要真的来了,我们还要认真教上半年、教上一年,教得有成就才圆满。现在这当中有一些障碍,他们不来了。不来,我们不需要费这么多力气,功德就圆满了,我们的诚意到了。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讲的「发意圆成」,我们发这个心,这个意思圆满成就,就是功德圆满了。我们不是不认真努力做,机缘不成熟。世出世间的道理都一样,我们总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,帮助这个社会,绝不考虑自己,这才叫做圆满功德。

「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」,这两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「事事如意」。孔老夫子七十以后入了这个境界,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」,也是这个意思,这是感应道交。我们今天也特别提到,所以诸位要记住,那个心非常重要,念念为众生。念念为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,这就是大喜大舍,偈颂里头诸位常常念「大喜大舍济含识」,「含识」是一切有情众生,要帮助他们。

世间人求财富,我们舍财,舍财才能够得财富。如果我们舍财的目的是要求得财富,能不能得?能得,得的不多,就好像你做生意买卖,你赚钱,赚的有限;你舍,一定有得。如果你修布施,为一切众生服务,自己一无所求,你得不得?得到了,得的更大。得多大的福?诸佛菩萨都说不出来,那个福报跟虚空法界相等。为什么?因为你没有界限。我有求财的念头,这个财是个界限,你所得的不能超过这个界限。你无所求,这个果报殊胜。为什么?没有界限,没有界限在佛法里叫「称性」。我们舍一块钱、舍一毛钱,都得称性的大福报,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