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第十卷释义

时间:2019-07-16 14:20:56 编辑:姚力

楞严经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讲义


于行存中者。见行阴未灭。区宇宛在也。兼受想灭者。见前三已灭。体相全空也。双计有无者。于存计有。于灭计无也。自体相破者。以行阴之有。破前三之无。以前三之无。破行阴之有也。坠俱非者。破无则非无。破有则非有也。色受想三阴。先虽是有。而今破尽。故云非有。例行亦尔。四非有也。行阴例前为无。而现今念念迁流。此又非无。行既非无。前三亦尔。四非无也。循环四阴而穷尽之。成八非相矣。随得一缘者。每于一阴计此二非也。诸行。指万法。上但双观已灭未灭之四阴。而正计八非。此更转计一切法无不双非。性迁讹者。死后有无。交相破夺也。心发通悟者。增广邪见解也。虚实失措者。以非无。故不可言虚。以非有。故不可言实也。死后俱非者。以生存例死后。后际。即死后。尽未来际也。昏瞢。犹言杳冥。无可道者。言有不有。言无不无。不觉不知。何可道耶。未得真知灼见。揣摩仿佛。而创为此论。若真得见谛者。道有道无。皆成妙论。

又三摩中诸善男子。坚凝正心。魔不得便。穷生类本。观彼幽清常扰动元。于后后无生计度者。是人坠入七断灭论。或计身灭。或欲尽灭。或苦尽灭。或极乐灭。或极舍灭。如是循环穷尽七际。现前销灭。灭已无复。由此计度死后断灭。堕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。

见行阴念念灭处。名后后无。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。后皆断灭。此与第七死后无相异者。彼计现在无。故死后亦无。此单计死后断灭为无耳。身即欲界人天二处也。欲尽。初禅也。苦尽。二禅也。极乐。三禅也。极舍。四禅及无色也。是名七际。现前灭者。指因灭也。灭已无复生者。指果灭也。惑菩提性者。以菩提性常住不灭故。

又三摩中诸善男子。坚凝正心。魔不得便。穷生类本。观彼幽清常扰动元。于后后有生计度者。是人坠入五涅槃论。或以欲界为正转依。观见圆明。生爱慕故。或以初禅性无忧故。或以二禅心无苦故。或以三禅极悦随故。或以四禅苦乐二亡。不受轮回生灭性故。迷有漏天。作无为解。五处安隐。为胜净依。如是循环五处究竟。由此计度。五现涅槃。堕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则名为第十外道。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。

行阴灭而复生。故云后后有。前于行阴念念灭处起计。此于行阴念念生处起计。盖见行阴念念相续。新新成有。谓其当有实果。必不灭无也。此与第六死后有相异者。彼计现在有。故死后亦有。此单计现在即是涅槃。或者不定之辞。各随所见而计一处。非一人遍计五处也。转依者。转生死。依涅槃也。观见圆明生爱慕故。妄计之由也。盖以无忧无苦。悦随二亡之故。妄计即正转依也。见下界之秽浊。遂计五处为胜净。是为五现涅槃。以现在受乐。不待来生故。不知此皆属有漏。非无为果。非究竟处。惑菩提性者。以菩提涅槃。尚在遥远故。

阿难。如是十种禅那狂解。皆是行阴用心交互。故现斯悟。众生顽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现前。以迷为解。自言登圣。大妄语成。堕无间狱。汝等必须将如来语。于我灭后。传示末法。遍令众生觉了斯义。无令心魔自起深孽。保持覆护。消息邪见。教其身心开觉真义。于无上道不遭枝岐。勿令心祈得少为足。作大觉王清净标指。

前云禅那现境。乃天魔候得其便。此云禅那狂解。乃心魔自起深孽。凡见道不真。多岐妄计。皆是狂解。是谓心魔。十种狂解。皆误认行阴为妙真如性。故有此异见。第一无因论。误认精觉妙明。非因非缘也。第二第三遍常。及一分常论。误认湛然常住也。第四边无边论。误认清净本然。周遍法界也。后六种。误认如来藏。生空有二见。如第七死后无。及第九断灭。误认空如来藏也。第六死后有。及第十现涅槃。误认不空如来藏也。第五矫乱。第八死后俱非论。误认如来藏离一切相。即一切法也。心魔者。以心见颠倒。即是魔故。深孽者。孽是妖孽。即魔孽也。枝岐者。言此十种。如木之枝而非本。如路之岐而非正也。心祈者。心之所求。遭枝岐。即堕于外道。得少为足。即堕于二乘。标指者。如标月之指。

本文链接:楞严经第十卷释义

上一篇:楞严经白话文卷二

下一篇:楞严经抄写的功效有哪些

友情链接:

楞严经在线网

© 2018 楞严经在线网 版权所有      浙ICP备15039727号-58     网站地图

经藏网